江门恩平市上凯岗村,承载着光荣的革命历史——这里是粤中纵队司令员、名作《山乡风云》作者吴有恒的故乡,曾是恩平重要的革命根据地。如今,在广东推进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浪潮中,上凯岗村摇身一变成为该市陈皮产业的“摇篮”:诞生了恩平第一片陈皮、第一个茶枝柑加工场,被誉为当地的“茶枝柑黄埔军校”。这个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,与一位曾经的“小人物”——驻村第一书记陈伟华密不可分。

驻恩平市沙湖镇上凯村第一书记陈伟华
担任恩平市沙湖镇上凯村驻村第一书记之初,时年35岁的江门市社保局干部陈伟华(同时任沙湖镇党委委员)面对这个革命老村陷入了深思:户籍人口2356人,常住仅1064人,701户中还有21户低保、6户五保,村民生活普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,农闲时节打麻将度日成为常态。陈伟华深感肩上的责任:作为驻村第一书记,他的使命就是带领乡亲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。
实现共同富裕,知易行难。经过调研,陈伟华将目光投向了自己家乡新会的特色产业——陈皮。他观察发现,新会的许多农户依靠茶枝柑种植和陈皮加工抱团致富。沙湖镇尤其是上凯岗村,有大量适合种植茶枝柑的山地资源,关键是需要打通技术、加工、销售等环节,整合零散山地。陈伟华认为,必须树立一个成功榜样,以点带面。
在沙湖镇党委的坚定支持下,陈伟华凭借同乡之情和镇党委的诚意,成功说动了新会陈皮经营者廖广利。一直有拓展意愿的廖广利来到上凯岗考察后,深感满意,当即决定投资兴业。
陈伟华与上凯岗村党支部迅速行动,将闲置多年的小学校舍出租给廖广利作为加工厂及仓库,并组织人员协助清理场地、拉通水电。廖广利初来乍到,手续不熟,陈伟华又不辞辛劳带他到恩城办理相关证件。很快,“恩平市拾月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”的牌子挂了起来。廖广利感慨道:“从选址到投产仅用了两个月,效率之高难以置信,多亏了陈书记!”为引企入村四处奔波的陈伟华虽变黑变瘦,却乐在其中。

恩平市拾月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
万事开头难。当廖广利开始收购当地上千亩已成熟的茶枝柑进行加工时,却遇到了无人懂技术剥皮的窘境。陈伟华立刻与廖广利沟通协调,从新会老家请来了十多名经验丰富的乡亲担任技术指导,手把手传授当地农民新会陈皮炮制技艺。看到技术不难掌握且收入可观,村民纷纷踊跃报名。村支书笑称:“这个加工场就是咱村的‘茶枝柑黄埔军校’!”一位参与其中的老农发自内心地说:“以前农闲没事干,只能打麻将消磨时间,邻里间还常为琐事争执。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活干,大家都有事忙,邻里关系也和睦了。”据统计,仅拾月红公司就吸纳了120多名年纪较大的村民就业。一个产业,点亮了乡村共同富裕的曙光。

江门恩平市上凯岗村茶枝柑种植基地
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,陈伟华再次牵头协调为拾月红公司成功租赁了近500亩山地,建立起规范化种植基地,昔日荒山披上了整齐葱郁的茶枝柑新绿。廖广利的成功进驻与拾月红公司的蓬勃发展,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。沙湖镇及周边牛江、君堂等镇的农民闻风而动,直接学习种植技术。短短一年间,恩平茶枝柑种植热潮蔚然成风。

陈伟华协调推动茶枝柑在山地种植
为推动产业更高质量发展,在陈伟华的倡导下,并与廖广利等经营者反复酝酿,在沙湖镇、恩平市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支持下,旨在“抱团发展”的恩平市茶枝柑行业协会于今年4月16日正式成立。协会迅速成为整合资源、推广技术、规范标准、拓展市场、服务全市茶枝柑产业发展的核心组织,成为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强力引擎。
在协会成立仪式上,恩平市委副书记刘春晖即兴赋诗祝贺:《贺恩平茶枝柑行业协会成立》茶枝满园绿,柑果遍野香。匠心凝岁月,品质铸辉煌。开放迎远朋,携手创未来。共富同追梦,乡村展新彩。
随着茶枝柑产业的扎根与发展,上凯岗村正悄然蝶变。据该村村干部介绍,单是剥柑皮这项业务,就解决了100多名村民就业,加工厂每月支付的人工费用达20多万元。更显著的变化体现在集体经济上:2022年至2024年,上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13.07万元跃升至34.17万元,增幅达161.44%。茶枝柑产业已成为恩平市重要产业链,覆盖全市11个镇。

恩平市沙湖镇上凯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从事剥柑皮劳作
驻村第一书记陈伟华,正是这场乡村蝶变的重要推动者。短短两年间,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成功引进核心企业、建设示范基地、推动技术培训、组建行业协会,使上凯村的集体收入大幅攀升161.44%;带动沙湖镇茶枝柑种植面积从千余亩迅速扩张至7000多亩,惠及上凯及周边6个村委会;更重要的是,他为数百名留守村民创造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的机会。在他的助力下,上凯岗乃至恩平市的乡村振兴之路,正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坚定前行。
撰文:冯创志 吴健洪